“老师,我在校内招聘会上成功签约了”、“老师,我成功上岸了,谢谢您在大学四年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我”、“我进复试了”“老师,我近期情绪不好,需要您的辅导”……这是杨金娥3月份上旬不断收到的消息。自2006年来到湖南科技大学工作,杨金娥倾心育人,她被学生亲切唤为“额娘”。17年炙热不变的初心,工作跨越3个学院、覆盖16个专业,她悉心陪伴上万名学生成长成才。

以心引航,做学生思想政治的“引领者”
“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。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” 。这是杨金娥思政工作的行动指南。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引领活动,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学生深入学习二十大精神,今年讲述“锤炼政治品格、厚植家国情怀”等党课团课、主题党团日活动20余场。她坚持开展“两地书·一家人”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,组织学生分别书写四封信:给家人、老师、朋友和未来的自己一封信,进行“亲情、恩情、友情”感恩教育,累计寄出信件22000余封,被各级媒体广泛宣传报道,并获湖南省教育厅优秀案例奖。
2019级的王强(化名)是学院出了名的问题青年,白天经常旷课,晚上泡网吧,多门功课挂科。小王对室友抱怨道:“杨老师很讨嫌,多管闲事。”杨金娥通过一场场推心置腹的交流,王强开始回归正轨,终于顺利毕业。王强感动地说:“杨老师,我会永远记住您对我的教导,我想以拥抱妈妈的方式拥抱您,可以吗?”

精心管理,做学生日常生活的“服务者”
“辅导员岗位就意味着责任、担当与奉献,应该把学生放在第一位”。杨金娥为当好学生的引路人,构建了“精准摸底—分类指导—动态跟踪—多维评估”的育人体系,从学生入学开始,就对学生的特长、兴趣、身体、家庭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台账式记录,并分类管理及跟进。同时,她通过“四室”—即教室、寝室、学生创新实验室和专业教室,开展动态跟踪工作,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、人际关系等各种情况,力求精细化管理。
“辅导员工作要舍得付出,更要善于付出”。她深入学生生活,每学年都会一对一跟学生谈话,每周坚持下寝3次以上,经常一下宿舍就是三四个小时。每个学期末,她通过打电话、发信息、写信等方式,与所带班级每个学生家长沟通联系;在疫情期间,她摸排中高风险区学生情况,第一时间向中高风险区学生提供服务与帮助……

多管齐下,做学生心理健康的“呵护者”
“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用心灵陪伴心灵、用灵魂感染灵魂的事业”,杨金娥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,并自学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自如地应对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与挑战,还通过“畅聊吧”“筑梦之家”等学生成长辅导室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辅导活动,并积极建立线上疫情“家长信之家”和疫情“心理疏导站”,实施线上线下家校协同联动育人,累计交流超过2000人次。
“学生因为某些原因不愿主动来找我,那就主动找他……”杨金娥秉持着永不放弃的态度,不落下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。在杨金娥记录着不同年级不同问题的学生上百例。2020年以来,她先后为300多名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,成功干预了16例自杀个案,让心理健康工作惠及更多的学生。
多措并举,做学生职业规划的“指导者”
“职业定位是人生战略问题。构建顶端优势,方可纵横职场”。多年来杨金娥以学生学业为重点,以学科竞赛为牵引,以优秀校友为引领,以个体辅导为依托来激发学生就业创业的热情。杨金娥充分利用“创新训练中心”“众创空间”等创新创业平台,通过学校、学院及工作室等多方努力,开辟了实践与学科专业特点深度融合的育人新模式,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。近3年,助力学生在“挑战杯”、电子设计大赛等赛事中,获国家级、省级奖励500余项。

“17年呵护青春成长,前路漫漫亦灿灿,在辅导员的岗位上我有幸能为青春搭建舞台,以赤诚之心为学生的成才之路保驾护航,无悔且无憾。”杨金娥谦虚地说道。
作者:马紫嫣
责编:刘洋
来源:湖南教育融媒